顯示具有 機車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機車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

機車系統

紀錄最近對機車系統研究後的心得
系統可分為以下(有些省略)
參考書目:認識摩托車的基本構造(圖解版)-晨星出版

煞車系統

鼓煞

鼓煞系統如左圖,組裝後如圖中,置於圖右的輪胎中心位置處

當拉剎車把手時,剎車提片的會外擴,摩擦煞車鼓,煞車鼓鎖在輪胎上,因此輪胎減速
大致可以看做以下

拉煞車把手--煞車提片外擴--摩擦剎車鼓--煞車鼓轉動能量變熱量--帶動輪胎減速--輪胎與路面摩擦--輪胎同樣動能轉摩擦能或熱能--車子慢下來

紅字處可以得知在煞車當下,磨擦會產生些微的粉塵以及熱量
煞車鼓將整個蹄片包裹,因而會有散熱不易以及粉塵累積的特點
相對也有降低外界干擾(下雨,外界髒汙)還有整個系統簡單維護的特點

碟煞

碟煞系統示意圖(上)與產品圖(下左),下右為裝置在車上時的模樣

原理:摩擦力降低速度,煞車卡鉗在按壓煞車時咬住煞車碟盤,煞車碟盤帶動輪胎減速
與鼓煞差異為碟煞系統較為開放,因此散熱好粉塵排放佳,因為是開放系統,雨天如果卡鉗或碟盤淋濕,煞車力下降,受外界影響較大
卡鉗的驅動力為油壓帶動,咬合力較高,整體機構較複雜,需定期更換碟煞煞車油

變速系統

自動變速系統 CVT

一般速可達機車都是使用CVT變速系統,上圖示CVT運轉示意圖,前面圓圈以腳踏車比喻就是腳踩的部分(動力輸入的地方),在機車則是引擎帶動,後面圓圈為連動後輪胎,帶著輪胎轉
與腳踏車不同的是,引擎轉速極高,剛起步時需要前方圓圈小,後方大,這樣引擎轉很多圈帶動輪胎可能少少幾圈而已
高速下,前方圓圈逐漸加大,後方減小,以增加輪胎轉速
以上是速可達騎行時變速系統發生的事
如何發生呢?


先從引擎直接帶動的說起, 上右中較大的圓形盤子為普利盤,可以裝載普利珠(圖中淡白色的圓柱體),安裝在機車上時,壓板會蓋在普利盤上,包住普利珠,形成普利盤組
當引擎高速旋轉下,普利盤組跟著旋轉,而其內的普利珠,當轉速高時普利珠因離心力往外,因壓板為傾斜的,同時將普利盤外推,皮帶受擠壓被迫外擴,完成前方變速

後方的變速利用前方變速拉動的皮帶,因皮帶長度固定,前方變大,後方就被拉小
當速度降低時,則利用後方的大彈簧將皮帶壓回原來位置,圓圈變大,帶動前方圓圈變小,完成降速
接下來說說CVT中的離合器與碗公作用
為甚麼要有離合器呢,因為引擎只能夠持續運轉,只是轉速高轉速低而已,如果沒有離合器
騎機車一發動就只能一直騎,要停車只能靠一直握住煞車或是熄火,相當麻煩
因此將碗公(一個將離合器罩住的東西)與機車後輪連動,離合器只在特定情況下將動力給碗公帶動後輪
上圖左是離合器,紅色部分是彈簧,待速下彈簧縮起,不與碗公摩擦,後輪不動
高轉速時,彈簧被離心力拉開如上圖右(缺少彈簧),與碗公摩擦提供動力

手動變速系統 打檔

不同的齒輪比可供換手動換檔,並且換檔時需按壓離合器完成換檔動作

引擎的馬力與扭力

以英文來說馬力是power(功率),扭力是force(力)
以吃飯比喻,一個人一口就可以吃掉一個飯糰,可是要休息許久才可以再吃
另一個人都是小小口吃,可是吃的速度很快,也許一分鐘就可以吃掉一個便當
在這裡一次吃的量就像是機車引擎每次的力道,吃的速度就是引擎的轉速
引擎每次的力道也許很小,可以用很快重複的施力來弭補
以網路找到的引擎圖描述,上圖可以看到,藍線是扭力,當引擎轉動速度越高,扭力下降,但因為轉速上升,總輸出力道=扭力X轉數
因此仍然功率上升
有些引擎扭力低轉速下很高,但轉速提升速度直落,會有暫停啟動很快,高速上不去的感覺
而如果扭力表現持平,各轉速都類似,就會有加速穩定的感覺

引擎

二行程四行程

二行程引擎在運作時會產生較高多的廢氣,因而已漸漸淘汰,目前市售的機車幾乎都是四行程引擎
四行程引擎主要經歷:進氣行程/壓縮行程/點火行程/排氣行程

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

車蠟內容物

曾討論過車子打蠟的用處連結
這次來車蠟的內容物

車蠟主要內容物

蠟:

不同蠟的熔點/氧化性/防水性不同
高熔點相對堅硬不好上蠟,較抗高溫環境使用,硬度相對高
抗氧化性好的蠟當形成薄膜時對車殼的抗氧化能力也高
防水性好水珠容易滑走不會殘留車殼表面

石油系溶劑:

常見的石蠟/棕梠蠟等在常溫下是固態的不好使用
加入溶劑讓蠟成為溶液態
有點像膠水一樣,膠水乾後會剩下乾乾硬硬的樹酯
原本容易推動的車蠟等溶劑蒸發後就會剩下乾硬的蠟

有些會添加


研磨劑:

細小的堅硬粉末
能夠研磨車殼上微細不均勻部分
一般上車蠟前會要求清洗髒汙(大顆粒)
並以手觸摸是否成具有顆粒感
還有顆粒感就做上蠟的動作
就跟研磨劑的作用相同
只是髒汙的顆粒要不規則且大的多
對車殼造成的刮痕是不均勻且不美觀

矽利康(矽油):

防水/油亮/可以鑽進車殼小洞或不平均處使外觀更加光滑
而矽油較不耐酸鹼/多次清洗後容易喪失
上矽油的產品表面附著力降低,後續上車漆等行為會降低效果

化學去汙成分:

添加具洗淨成分
上蠟的同時也在清洗車殼

香精:

揮發性溶劑
用來增加在打蠟時的舒適度

固蠟VS軟蠟VS水蠟

單位體積下蠟含量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多------------------少
單位體積下石油溶劑量      少------------------多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固蠟--軟蠟--水蠟

其他特點

研磨劑    不推薦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可以適量
車況        新車or保養良好--舊車or車殼多小刮痕

矽利康    不推薦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可以
使用        欲上車漆/不常洗車------------經常洗車重新上蠟

最後車蠟使用者需要認知
車蠟的有效時限根據網路流傳(?)
大約在幾個月之內
車蠟過久沒更新
第一是外觀上會沾汙/失去潑水功能
第二是車蠟氧化或失去完整膜後就開始氧化車殼
第三是老舊車蠟變質有時反而會不容易清理,反成缺點
依據自身評估狀況
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

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

為何打蠟呢?

為何車子要打蠟? 打蠟洗車的意義? 不打蠟跟打蠟各有甚麼優缺點呢?

洗車打蠟之於車子就好像洗澡之於人類

不洗澡會有甚麼後果?
我想到的首先就是個人形象可能會不大好
太久不洗澡容易藏汙納垢導致生病
對於愛車的車迷們來說
車子就好像自己的外裝,醜醜髒髒真是讓人羞於見人
而車殼中有些微小的氣孔,當外界因子(灰塵/酸雨)能夠與它作用
就會將車殼外層氧化掉,累積久了甚至會將車殼蝕穿
定期的將汙染物清除或是上層阻隔層防止或延緩氧化的發生
就可以讓愛車外觀美得更久啦

車殼-保護車內零件的要角

沒有車殼的摩托車一樣可以開,沒有車門的汽車還是可以發動(可是會被警察杯杯帶走)
外界的環境是複雜的,有雨水有灰塵甚至停放時還會有鳥兒來拜訪
如果將車子的線路裸露在外,使用壽命將會相對縮短,更換事小
怕在騎車時出問題才是麻煩

洗車-除了美觀還有即時處理

洗車一般會使用除油膜(用來除蠟),或是介面活性劑,也可以單單用水
主要目的是讓依附在車殼上的外來物消除,減少外來物對車殼可能損害的時間

打蠟-車子穿新衣 蠟種類多

打蠟的功用分為兩個上保護膜跟研磨舊痕跡(部分蠟種)
靠洗車保護車殼的持續時間短,不是每個人都天天洗車
這時候上一層保護膜直接將保護時效拉長至一個月到數年
才是保護車殼較有效率的行為

甚麼蠟-從固態液態 從修護到美容

稍微說一下蠟的種類
外觀上
固態蠟:在車身形成保護膜,一般持久性較高,打蠟便利度最低
軟蠟:通常含有研磨劑,將車殼不平處或小細紋磨去或推平,便利性次之
液態蠟:最容易上蠟,但去汙力相對弱且持久度低
而依功能分
修護蠟(粗蠟):在蠟中加入研磨劑,可磨去前次的殘蠟或車殼不平處
美容蠟:在蠟中加入矽與石油等溶劑,能滲入車漆的空隙或小空中,形成一層保護層

美容蠟-為愛車美容好幫手

美容蠟又可細分為
矽晶蠟:含矽成分高,強防潑水,但含矽過高的蠟可能反而會滲入塗裝底層,使水氣和雜質接觸車殼金屬而生鏽
棕梠蠟:天然蠟,持久性佳/防水性/與耐酸性,但去汙力相對不足
油脂蠟:主要為動物脂肪,價格低易於上蠟,但是持久性差容易積灰塵

塑膠保護劑-黑色的塑膠車殼也別忘拉

機車或汽車黑色塑膠部分在久經陽光等外界影響
也會氧化出現老化現象,甚至龜裂變質
而塑膠保護劑主要成分是矽油/香精等,能夠阻隔塑膠與外界
並使慘白塑膠恢復黑色光澤

最後-人為甚麼要洗澡?

也許一開始的比喻不是很恰當
車子的清洗打蠟跟人類洗澡也不是那麼一樣
車子買來當然可以都不清潔一直騎到報廢
白色車騎乘黑色也是一種選擇
個人認為洗車保養打蠟除了延長車使用壽命
另外就是對車的欣賞跟美觀吧
有些人喜歡打扮自己,有些人喜歡打扮愛車
如此而已~ 為愛車洗洗洗吧~~

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

機車機油的數字是甚麼?

在大賣場跟網路上看到機油上寫10W50? 到底是甚麼呢?

機油引擎內部主要的功用
第一個是潤滑,讓機械間運轉順暢降低磨耗與發熱
第二個是清潔,引擎運轉後會有殘留物,如碳粒還有鐵屑等,須將雜質帶走以免磨損引擎
,這也是有些機油透明進去黑色出來的原因
第三個是平均引擎溫度,藉由流動性的機油將引擎的高熱平均分散

目前一般賣場較常見的都是複級機油,主要依據SAE黏度等級分類

前面數字對應相對的工作溫度,數字越小可有越低的工作溫度
例如0W40的機油就比10W40可以在更寒冷環境下運作
對應溫度如下圖

後面數字是機油相對黏度,數字越大機油越黏,對應圖如下

因台灣為亞熱帶氣候,極度寒冷的情況很少發生,機油前面數字10以上就可以了
黏度須考量的是平時騎車的區域,如果是走走停停的市區,選40或是以下的黏度
油耗會相對較佳,因為黏度較低容易啟動容易煞車
長騎長途的車就可以選50,比較黏的機油,在騎長途下運轉會較順暢
機車年齡也是一個考量,有些車有吃機油的現象(卸下的油減少),車老舊時比較容易發生
如果有嚴重吃機油或車齡老舊,機油黏度也可以相對提高